油陶十年——一位艺术家与一座城市
/油陶十年/
2008年秋,黄昏。
一对老夫妇相扶着来到大庆师范学院偏狭处一间房前。
推开门,老夫妇呆立在那里——
李方海蓬头垢面,正痴望窗前的飘叶,满地烟头。
他已三个月未回家。老父打不通他的电话。李方海回头,面向老父,笑了。李方海本是一位雕塑***的老师,1992年,他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雕塑***毕业,来到大庆师范学院,在美术与设计学院雕塑***任教。三个月未回家,是因为一组雕塑。他要为城市创作“万人会战史诗”微雕——“真的做成了,比兵马俑大!有多大面积呢?就像一个大型纪念馆,从万人会战开始,一段一段通过微雕讲述这座城市诞生的故事……”——那雕塑的厚重肃穆,凝聚着时间与空间,冲击着人的视野,敲击着人的心窗,撞击着人的灵魂……但没有材质可用,铜铁太贵,也不理想。学院的几个老师,被这个念想紧紧扣住心弦,跟着激动,一夜一夜苦思冥想。“啥便宜?就土便宜!”一天,其中一位无奈地说。“土!”“陶!”李方海心中一动!之后就有了李方海七下绥棱,寻访林甸瓦盆窑,探究肇州李家窑,百次烧窑失败——直到2010年,大庆油陶惊艳出世!(“油陶十年”,正是以2010年成功烧制***窑大庆油陶时间为计算节点)艺术被称为是人类心灵的秘史。今天,面对精美的大庆油陶,极少有人知道,它从无到有的诞生,它具有了器物的生命,它成为表达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名片,是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位雕塑教师,对他的城市的情感而来!
“正是艺术,使田野上所有花朵充满尊贵。”19世纪英国艺术家王尔德说。大庆油陶,于孕育它的这座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器物有魂!一路走来,玉汝于成,丹青不渝。 李方海说,油陶研发还在初期,路还在远方。但事实上,大庆油陶已走向***各地,蜚声国内外,每年来大庆参观的国内外团队有千余个,它成为这座城市**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活动现场,市委书记韩立华代表大庆向酒泉市领导赠送了被誉为“油城的情人”的油陶,祝福两座城市友谊地久天长!近年来,大庆油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文化产业项目,曾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冬说,油陶是大庆艺术家对大庆精神的**好解读,是当代中国石油艺术的**佳诠释! 一位诗人写到:陶为基,油为魂。陶为用相,油为内理。世上陶器无数,人间油陶***。油陶有状,文化无形。油陶已经超出物用本身,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一种象征。大庆油陶,也是中国的油陶。它会有历史地位的。
破译传统黑陶烧制工艺,烧制天下“***黑”——油陶
李方海破译了中国黑陶熏烟渗碳技术。“一旦破译,发现道理很简单,就是物质在半燃烧状态形成大量活性炭,这种活性炭进入陶体之后就变成了黑色!”李方海激动起来,因为,他马上想到了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石油!令他激动的原因还有一个:遍访***200多家陶厂,大多数陶厂都还是在“卖历史”,都还只是在传承古老的技艺,没有创新,***范围内几乎都是这个现状。相比之下瓷器发展迅速。陶是怎么来的?陶的产生是古代先民在一次山火之后发现泥巴经过火的燃烧可以变硬,如果做成器物可以盛水和食物,于是陶便产生了。从**早成为人类吃饭喝水用的器皿,到秦砖汉瓦,陶器与人类**相亲,**具人间烟火味!创新,是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传承的重要因素。李方海深知这一点。如何创新?他首先想到了颜色——古老的熏烟渗碳技术虽然能将土陶烧制成黑色,但都属于“黑灰色”,理想纯正的“黑”陶,已成为人类几千年追逐的梦中幻影。试验开始,艰苦卓绝!“烧了太多窑,成功率低到让人绝望,后来没办法,土坷垃都烧,我要的是颜色,还有工艺,反复试验,不断失败,无数次失败……每一窑都是七天七夜……每一窑烧的都是自己的工资、是从朋友那儿借来的钱……”七天后,窑门打开,仍然破碎一地!绥棱陶厂人说:“大庆根本不可能烧出陶,大庆的土烧不出陶来。”这一判定足以毁灭李方海所有的坚持!多少次,一个人的孤独无助,无人理解,一个人的负重前行,如痴如狂……他都默默走过来了。大庆的土不能烧陶?久远的窑烟,是否曾在这块土地上缭绕过?忽明忽暗的烟斗闪了一夜,他在想——他终于打听到,在大庆,有个村子就叫瓦盆窑,就在林甸县境内,据说村里还有个瓦盆窑的传人! 李方海、张立等几人寻访瓦盆窑,见到了瓦盆窑传人老屋顶上破碎的瓦片,老村里三座倒塌的旧窑洞——据说已有百年。李方海来到窑前,跪拜不起…… 人间万事,世间万象,一切现代的东西,皆有根源。不忘根,心有源,人才得以扎扎实实地存在。
2010年初秋,大庆油陶***窑成功烧制出窑! 大家拥抱在一起!大庆油陶终于诞生!2011年,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特别举办了“大庆油陶”***窑开窑仪式。今天,人们可以认定:大庆油陶原本就属于这块神奇的土地,这座英雄的城市!因为烧制过程中,温度到600摄氏度就无法再升上去,在破解这项难题时,李方海想到了数千米地下的井下岩屑、沙子……再通过石油熏制——大庆油陶推动了中国黑陶变革——黑如漆,亮如瓷,薄如纸,坚如石,击如磬,实现了天下“***黑”,成为真正的“陶中贵人”!“***窑,或者说***代大庆油陶,不是器型上的成功,是熏制工艺的成功,是技术改革,研发创新的成功!”李方海说。如果与后来精美的大庆油陶相比,***代大庆油陶在外观器形上朴实无华,但它让李方海热泪盈眶,因为它的生命里,容纳的全部是这块土地上的元素——至此,他知道,这是这块土地赋予给他的使命!由他来实现,他唯余感动!“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它是由精神必然而产生的。”审美学家席勒说。
自二O一O年,大庆油陶***窑“光彩”出窑开始,十年来,大庆油陶研发了四大系列九大品种,已获***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共十九项,****、省市级奖项三十三个,被列入大庆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大庆的土、百湖的水、原油中提炼出的***物质熏制……10年前,作为***首创的新陶种,大庆油陶以其***的风格横空出世,也注定了它***的创新气质;10年后的今天,始终奔走在创新之路上的大庆油陶人,已研发出四大系列九大品种,获***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共19项,被列入大庆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为享誉***的“大庆油陶模式”。求新求变,是大庆制陶人一路向上的内生动力。
2017年,大庆油陶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在中国首创岩心陶,让原本需要进行***处理的钻井废料变成了优质原料。“变废为宝”,说起来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是李方海团队的穷思竭虑。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烧制时温度必须适中,稍有不慎,前功尽弃。随着李方海制陶经验的丰富,他发现提高烧制温度,更容易掌握陶器的光泽,陶器也因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普通陶土耐热度约在700至800摄氏度之间,如果火候掌握不好,烧出的陶不是塌了就是裂了,怎样才能提高油陶的硬度呢?”大庆油陶诞生之初,和大庆油田海塔勘探开发指挥部***总监孔凡军、大庆油田地质专家任延广两个朋友闲聊时,李方海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加点岩芯试试呢?”朋友们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会钻取出岩芯,作为分析、了解地下油层及所含流体特征的岩石样品,“千米以下的岩芯,蒙脱石的含量及多种晶体矿物的存在,可增加陶的可塑性和耐温性。”朋友一席话引起李方海的兴趣,他立即开始试验。“加入岩芯后,烧制温度**高能达到1150摄氏度。”张立告诉记者,出了几窑,发现极少量岩芯的注入就可以大大提高烧制温度,这为岩芯陶的诞生备好了温床。
2017年,孔凡军、任延广协调大庆油田海塔勘探开发指挥部、大庆油田研究院、大庆油田录井公司和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和岩芯一样,岩屑都是生产井、探井在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除了基本岩性等一些采样分析外,都要进行***处理。在多数人眼中,岩屑是废弃物,但在李方海眼中,这些取自地下2000米至6000米,形成于白垩纪的岩屑,每一颗都是地质历史的见证者,也记录了石油工作者勘探开发的脚步,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用多少比例的岩屑,研磨成多小的颗粒,如何在造型上、设计上更富有艺术性?实现岩屑入陶,制作出区别于以往的油陶产品,这样的选择,对李方海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与石油地质、钻探工程、文化学者等跨界融合,也让他看到了大庆油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方向:“技术、人文、艺术等各个角度,相互融合,与时俱进。”李方海选择接受挑战,终究没有让自己失望。经过数次高温的历练之后,“岩芯陶”为大家带来了来自亿万年前的问候,这标志着大庆油陶进入新时代。
李方海一直注重吸取多种文化**,到浙江温州、衢州、龙泉等地考察,拜访徐文奎、蒋同磊等艺术大师,和以“贝瓷”闻名的山东海瓷公司合作开发“河蚌瓷”;与山东龙山齐河黑陶合作开发体现黑土文化特色的“鸿荒陶”……用他的话来说,“做出**好的陶,让大庆油陶走得更稳,更远……”
工美数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旗下——***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艺美术移动数字博物馆服务为核心,为工艺美术产业的大师、匠人和企业、高校等提供成果展示与交易、***塑造与宣传的****支持。工美数博是由艺逐(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